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5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年轻选手引起了全场关注,14岁的姜鑫瑞以黑马之姿连克多位种子选手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戴着护面、身形矫健的少年,在赛场上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着与冷静,赛后他坦言:“击剑比赛让我变得更加自信,而站在剑道上,你只能靠自己。”
三年前,姜鑫瑞还是个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羞涩男孩,一次偶然的机会,学校开设的击剑体验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“第一次拿起剑,我就被这项运动吸引了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它不像集体项目,所有决定都需要自己做出,所有后果都需要自己承担。”
姜鑫瑞的启蒙教练李俊峰告诉记者,这个最初连大声喊叫都会脸红的孩子,在训练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悟性。“击剑需要快速决策能力,需要在百分之一秒内做出判断和反应,姜鑫瑞在这方面很有天赋,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刻苦训练。”
每天放学后,当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时,姜鑫瑞总是在击剑馆里重复着基本动作:前进、后退、弓步、击打,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让这些动作成为了肌肉记忆,也让他的自信心随着技术的提升而增长。
本次全国锦标赛是姜鑫瑞参加过的最高级别赛事,在八进四的比赛中,他遭遇了去年冠军得主,比赛一度陷入胶着。
“当时比分交替上升,到了14平的关键时刻。”姜鑫瑞描述那决定胜负的一剑,“我深呼吸,告诉自己冷静下来,场上没有教练可以帮忙,没有队友可以依靠,只能相信自己的训练和直觉。”
那一剑,姜鑫瑞以一个漂亮的转移刺击中对手的有效部位,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掌声,他从赛场上走下来时,眼神中既有胜利的喜悦,也有超越年龄的成熟。
“很多人认为击剑是个人项目,但背后其实有一个团队在支持。”姜鑫瑞的教练解释说,“不过一旦上了剑道,确实只能靠运动员自己,这种独立作战的能力,正是击剑运动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。”
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击剑给儿子带来的变化远远超乎预期。“不仅仅是身体更强壮了,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,这些变化也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中,他现在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,面对困难时也更加沉着。”
科学研究支持了这一观察,根据体育心理学研究,击剑这类个人项目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的决策能力、抗压能力和自我效能感,运动员需要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分析对手意图,制定并执行战术,这一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,提高认知功能。
在学校里,姜鑫瑞的成绩不降反升。“击剑训练教会我如何管理时间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。”他说,“而且比赛中的专注力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。”
尽管取得了优异成绩,姜鑫瑞和他的团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“这只是开始,国内青少年击剑水平越来越高,想要保持竞争力必须更加努力。”教练表示,他们正在制定新的训练计划,重点加强心理素质和战术多变性的培养。
明年,姜鑫瑞将有机会参加国际青少年赛事,与世界各地同龄高手切磋技艺。“我很期待与不同国家的选手交流,学习他们的长处。”姜鑫瑞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。
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发展部主任指出:“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涌现出来,让我们看到中国击剑未来的希望,近年来,我们大力发展青少年击剑运动,通过完善联赛体系和培训机制,为年轻运动员提供更多比赛机会和成长通道。”
击剑作为一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运动,不仅培养身体素质,更塑造人格品质,专家认为,击剑训练中强调的礼仪、尊重、纪律和自我控制,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。
“击剑首先教会你尊重——尊重对手、尊重裁判、尊重规则。”姜鑫瑞说,“每次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,我们都要向对手、裁判和观众行礼,这不仅是形式,更是一种内在修养。”
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要求运动员不断调整心态,从得分中获取信心,从失分中学习教训,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让年轻选手学会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,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冷静。
随着2025年全运会临近,各省市都在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,击剑作为传统优势项目,正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青睐,不少学校将击剑纳入体育选修课,专业俱乐部也推出普及课程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“格斗中的芭蕾”。
姜鑫瑞的故事只是众多击剑少年中的一个缩影,在这些年轻人身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奖牌和荣誉,更是体育精神带来的成长与蜕变,正如姜鑫瑞所说:“击剑场上的每一剑都在告诉我——你能行,只要你相信自己并全力以赴。”
这位击剑小将将继续在剑道上追逐梦想,他的经历也在激励着更多青少年拿起剑,在攻防之间找到自信与自我的价值,体育的魅力正在于此:它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,是成长,是对生命潜能的不断探索与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