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休闲装,俨然一副常春藤盟校学生的模样,然而那双锐利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,依然透露着职业运动员特有的气质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黄金期急流勇退。"费若秋微笑着擦拭眼镜,"其实这不是退役,而是换一个赛道继续突破自我。"2024年巴黎奥运会结束后,这位25岁的佩剑选手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——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主修体育管理学。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堪称辉煌,出生于体育世家的他6岁开始接触击剑,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18岁赴法训练并迅速在欧洲剑坛崭露头角,2022年,他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中获得佩剑个人第八名,创下中国选手在该项目的最佳成绩。
"在法国的三年是我技术成熟的阶段。"费若秋回忆道,"但也是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,运动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储备,欧洲选手大多拥有大学学历,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有很大帮助。"
2023年,费若秋开始悄悄准备SAT考试和留学申请,训练间隙,总能看到他捧着书本背单词、做习题。"那段时间比打比赛还累,白天训练,晚上学习,经常凌晨两点才能休息。"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是全球顶尖的学科,录取竞争异常激烈,费若秋凭借其优异的运动成绩和扎实的学习能力,最终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"第一学期特别艰难。"费若秋坦言,"不仅要适应全英文教学,还要补修很多商科基础知识,有时候一堂课下来,笔记上全是需要课后查证的术语。"
但他很快找到了学习方法。"击剑训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、制定策略,我把每门课都当作一个对手,研究它的特点,找到突破点。"这种运动员特有的思维方式让他在学业上迅速进步。
费若秋特别提到教授和同学给他的帮助。"哥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开放,大家不会因为你是运动员而放低要求,但会给予必要的支持,我们小组讨论时,经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"
费若秋的研究方向是职业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转型,他正在撰写一篇关于"中国运动员双轨制发展模式"的论文,结合自身经历和案例分析,探讨如何帮助运动员在体育竞技和学术教育之间找到平衡。
"中国正在推进体教融合,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。"费若秋说,"我希望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经验,结合中国实际情况,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。"
他的导师、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系主任评价道:"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视角,还有职业运动员的切身经验,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珍贵。"
虽然暂时离开了竞技赛场,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周至少三次的训练频率。"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不会因为身份改变而放弃。"他还在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指导,帮助校队队员提高技术水平。
谈及未来,费若秋计划毕业后回国发展。"我想投身青少年体育教育,特别是帮助年轻运动员做好职业规划,许多运动员面临转型时都会感到迷茫,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帮助他们找到方向。"
他特别强调:"体育不只是竞技和奖牌,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体育,我们可以培养年轻人坚韧不拔的精神、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,这些品质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。"
费若秋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运动员,在他的影响下,已有数位国内运动员开始考虑并准备申请海外大学。"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桥梁,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走向国际舞台,不仅在体育领域,也在学术和其他领域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书包准备前往训练馆,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位新时代运动员的形象:既能在赛场上奋勇拼搏,也能在学术领域追求卓越;既珍惜传统体育精神,也拥抱现代教育理念。
这条从法国剑道到哥大校园的道路,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,更展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,费若秋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:体育与教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完美组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