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,这项起源于2015年的民间赛事,从最初仅有数百人参与的探索性项目,如今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国28个省市、年参与人数突破3万人的大型体育IP,十年间,它不仅重塑了中国击剑运动的生态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追逐梦想、实现自我成长的广阔舞台。
回顾2015年首届赛事,联赛创始人张涛记忆犹新:“当时只有12个俱乐部参赛,许多队伍需要自费往返,但我们看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的光芒,那种对击剑纯粹的热爱。”谁曾想,这簇星星之火,十年后已成燎原之势。
联赛的扩张轨迹与中国大众体育发展同频共振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2015年全国击剑俱乐部不足百家,而到2025年,这一数字已突破800家,联赛赛事总监李明辉指出:“联赛成功构建了‘分站赛+总决赛’的竞赛体系,让各地爱好者都能在家门口参与高水平赛事,这十年,我们见证了民间击剑从‘小众爱好’向‘大众生活方式’的转变。”
今年22岁的国家击剑队队员陈宇轩,正是联赛培养的典型代表,2015年,他还是个刚接触击剑的12岁少年,在首届联赛中止步小组赛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,手抖得几乎握不住剑。”笑谈往事的陈宇轩,如今已获得亚运会奖牌,“联赛就像我的第二个家,每年进步都能在这里得到检验。”
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,十年来,联赛累计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参与,其中37人入选国家集训队,5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,更可贵的是,超过80%的参与者将击剑作为终身爱好坚持下来,真正实现了“让击剑融入生活”的联赛宗旨。
联赛的价值远不止于培养运动员,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发布的研究表明,长期参与击剑运动的青少年在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抗压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同龄人,这些素质正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素养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如何面对失败。”15岁的上海选手王若涵分享道,去年她在决赛中一度领先却被逆转,经过一年苦练,今年终于捧起冠军奖杯。“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心理历练,这种成长是课堂上学不到的。”
联赛还成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试验田,2023赛季,联赛首次尝试“数字+实体”的办赛模式,通过VR技术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,单场线上观看人数突破百万,联赛衍生的训练营、装备展、文化节等活动,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,年产值预计超过5亿元。
在联赛十年历程中,最动人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奖牌,而是每个参与者与联赛共同成长的故事。
47岁的张建平是杭州某银行高管,2017年陪儿子参赛时偶然尝试了成人组比赛,从此爱上这项运动。“击剑让我从办公室走向剑道,不仅减掉了20斤体重,还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好友,我和儿子现在经常切磋技术,这种交流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。”
像张建平这样的成人爱好者正成为联赛的新增长点,过去三年,成人组参赛人数年均增长超过40%,年龄最大的选手已经72岁。“击剑不仅是年轻人的运动,任何年龄都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。”联赛竞赛委员会主任刘颖表示。
站在十年新起点,联赛正酝酿更大变革,2025赛季将首次设立港澳台赛区,进一步扩大赛事覆盖面;同时推出“青少年积分排名系统”,为优秀选手提供直通国家青年队的通道;还与教育部合作推进“击剑进校园”计划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。
国际击剑联合会副主席Alisher Usmanov评价道:“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成功经验正在被多国借鉴,它证明了民间赛事可以既保持专业性又具备普及性,这种平衡非常难得。”
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十年时间,书写了一个关于成长与梦想的故事,每个参与者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,每个人都在剑来剑往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,正如一位小选手在作文中写的那样:“剑道很短,只有14米;梦想很长,需要一生去追逐,感谢联赛,让我的追逐之路不再孤单。”
下一个十年,这把已经出鞘的利剑,必将划出更加绚丽的轨迹。